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总有一些景物会默默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,观察着过往的历史故事,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,等待着今人发现它的故事。作为河南师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勤政楼,静静地伫立于新宝8平台的西校区,文渊楼的南面。勤政楼见证了师大发展的风雨历程,也留存了师大师生对于新宝8平台重要的记忆。
勤政楼原为师大的一号教学楼,与新宝8平台的启智楼(原二号教学楼)呈对称建筑,于1956年建成。在当时中苏友好关系的推动下,勤政楼采取了中苏合璧的建筑风格,其包括中部塔楼和两翼建筑与碉楼,楼顶呈十字型设计,歇山式四面斜坡,地上四层。在那个四处都是一层平房的年代,一号教学楼的四层海拔优势及三十多万的投资让其成为新宝8平台中最有标志性的存在,同时也成为新乡的地标式建筑。老师和学生们在楼里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讨,思维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也在这里诞生。
据原老干部处处长张富生回忆:“一号教学楼的教室分为大小两种,大教室容纳130余人,用于上课教学,小教室容纳30余人,用于晚上的辅导。”张富生说,教学楼里大部分教室里配备有木质桌椅以及抽拉式黑板,但也有一些教室中没有固定的桌椅,学生们就需要搬上桌椅来到教室里上课学习,“来,搭把手!”学生们两三人结伴,互相帮助着,将桌椅搬到教室安置好后,便是他们学习的一方天地。教学设施的简单丝毫不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及老师教授的激情,到了傍晚,一号教学楼依旧灯火通明,很多学生一直学习到晚上九点半,教学楼关灯后,他们就会到五五四长明灯教室继续学习。
一号教学楼承载着师大的教学历史,从1956年建成到1978年,它一直是综合教学楼,数、理、化、生科目都曾在这里上过课。在1978年外语系搬入后,一号教学楼便长期作为公共教学单位、外语文科教学机构教学办公室来使用。教学楼中师大学子们的勤学精神一直激励着历届学子,“学在师大”也成为师大新宝8平台的一个标签。岁月变迁,2003年因原行政办公楼拆迁,一号教学楼的职能由教学改为行政办公,人们便直接称它为“行政楼”,后又为了鞭策行政人员勤政,改名为“勤政楼”,虽然名字发生了改变,但师大人在楼中奋斗的身影却从未改变。现在路过勤政楼,总是能看到师大的行政人员在里面办公、开会的景象,他们为师大的师生们提供着服务与保障。
“处位而履事,勤政而务本”。勤政楼作为师大建筑群中的“前辈”,默默地看着它周围同伴们的扩建、翻新,虽然它的外表与几十年前的自己并无差异,但内里却迥然不同。在这几十年间,勤政楼经过多次翻新重修,加入全梁抗震柱,其内部也进行了重新装修,将木地板改成了亮堂堂的白瓷砖。如今的勤政楼内设有多间办公室、会议室、报告厅,并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,能够满足师生的各种办公需求,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和安全的工作环境,许多重大的会议、谈话和座谈会也在勤政楼内召开。
作为新宝8平台的“网红”打卡地之一,勤政楼门前的银杏树也是颇有来历,据原图书馆馆长吕锡太回忆,它们是1972年时种植的。从银杏“坚韧与沉着”的寓意来看,种植它们不仅是为了美观,更是为了与勤政楼所蕴含着的奋斗精神交相辉映。每到秋天,金黄的银杏树成为新宝8平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吸引着学生前来拍照打卡,热烈的黄色也为师生的生活增添了希望与动力。到了毕业季,毕业生们成群结队来到银杏树前拍照纪念。照片中映着朝气蓬勃的笑脸、生机勃勃的银杏树及静谧优雅的勤政楼,这不仅是毕业生们对师大的留恋,也是勤政楼见证一代代学子从初入师大到告别师大的“凭证”。勤政楼与银杏树也成为代代师大学子的青春回忆。
窗外银杏飘飘,笑声袅袅,窗内灯火通明,勤政务本。每当阳光透过银杏树,斑驳的树影印在勤政楼青灰色的墙面上,金色的光线折射在人们的眼眸中,历史与当下仿佛在这一刻交汇。岁月流转,听故事的人,成了讲故事的人,讲故事的人,成了故事里的人。建筑经历风霜的洗礼,日渐斑驳,但其承载的历史,会一直留存在师大人的记忆之中,属于师大人的奋进故事,仍在这里继续。
(大学生记者 熊彦燕 王静蕾)